新聞中心
News Center冬至日一般都在公歷的12月21或22日,沒有固定的日期,也被稱作“活節”。相傳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早被制定的一個,為二十四節氣。據文獻記載,在春秋時期,中國人就用土圭觀測太陽,測出了冬至。根據研究,冬至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晝時間短的一天。
農歷二十四節氣,是農歷吸收了干支歷“二十四節氣”成分用來指導農事和補充歷法,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,具有很高的農業歷史文化的研究價值。冬至,氣溫進一步走低,氣候越發寒冷,這樣的天氣似乎不再適宜大規模的進行農業生產,但事實上這個時期農民依舊閑不下來,因為這正是冬種作物田間管理的關鍵時期。不僅要管好小麥,油菜等作物,非當季也要注意苗床冬翻,熟化土層。
姥姥不種地很久了,但是從小熟知的農諺還一直銘記心頭。“冬至暖,冷到三月中;冬至冷,明春暖得早”、“冬至下場雪,夏至水滿江”、“冬至南風百日陰”、“陰過冬至晴過年”。別的雖然不甚了解,但“陰過冬至晴過年”這句是我大概七八歲的時候自己悄咪咪驗證過的,準!很準!非常準!
1、冬至的起源發展
冬至,古稱“日短”或“日短至”,古人認為,冬至節氣是計算我國二十四節氣的起點,因為冬至日一到,新年就在眼前,所以,古人認為冬至日的重要程度并不亞于新年,《清嘉錄》中有“冬至大如年”之說。古時候,漂泊在外的游子到了這時節都要回家過冬節,所謂“年終有所歸宿”。
中國冬至的起源是根據周朝的記載,民間有利用冬至日至郊外祭祀天的活動,又因為周歷的正月為夏歷的十一月,因此,在周代的正月等于我們現在的十一月,所以拜歲和賀冬并沒有分別,一直到漢武帝采用夏歷后,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,因此,也可以說:過“冬節”是自漢代以后才有,盛于唐宋,相沿至今。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,是上天賜予的福氣。漢朝以冬至為“冬節”,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“賀冬”,例行放假。唐、宋時期,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,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,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。
2、冬至的傳統習俗
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,中國北方多數地方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。
張仲景舍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。大年初一,人們慶祝新年,也慶祝爛耳康復,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,并在初一早上吃。人們稱這種食物為“嬌耳”、“餃子”或扁食,在冬至和年初一吃,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藥和治愈病人的日子。張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,但他的“祛寒嬌耳湯”的故事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。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,人們吃著餃子,心里仍記掛著張仲景的恩情。
當然也有例外如在山東省滕州市流行冬至當天喝羊肉湯的習俗,寓意驅除寒冷之意。
而在我國南方的很多地區,冬至則有著吃湯圓的習俗。 “圓”意味著“團圓”“圓滿”,冬至吃湯圓又叫“冬至團”。陳志歲的《湯圓》一詩就反映了冬至節湯圓制作和人們過節的感受。詩是這樣寫的:“顆顆圓圓想龍眼,耋齠愛吃要不同的飲食風俗,賦予的是相同的期盼與祝福,那是對健康團圓的向往與期盼。
蘇州匯暢金機電設備有限公司祝各位健健康康,團團圓圓!